中年人,你应该看过很多这样的情况:家中老人,听到外人说什么,就深信不疑。
也有一些老人,对家人很暴躁,对外人很亲和,可以做到无话不说。
对于老人的做法,大部分的子女都有怨气,但又无计可施。
关系的坏,普遍是从根坏起,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。
做子女的,顺着老人的言行举止,寻找问题的真相,就可以迎刃而解了。
01
许多老人明明有存款、退休金、房子,却还是在子女面前,活得小心翼翼,担心说错做错。
有一位作家朋友,每天都忙着工作。回到家,他希望是好好休息,不被任何人打扰。
朋友的父母,是某单位退休职工,日子越过越轻松,想法也很多。
晚饭时,父亲说:“儿子,我们明天去旅游。”
朋友随口回:“你去就去,告诉我干嘛?我不要上班,我哪有时间管你这些......”
朋友总是把工作中的压抑感,到家里去释放。一些发牢骚的话,动不动就冒出来。
朋友的妻子,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上心。
如果公公婆婆告诉孩子什么,一定要问清楚,也大概率是责怪公公婆婆做得不对。
经过几次责怪之后,公公婆婆就不敢大声说话了。每天接送孩子上学,也要先问一问儿媳,到底应该怎么做,一切都照办。
作为公公婆婆,尽量哄着儿媳开心,避免家庭吵闹。委屈,都是公公婆婆自己忍受。
一个大家庭,相处的模式慢慢固定下来,基本是——老人看子女、儿媳女婿的脸色,尽量用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去伺候。
似乎任何时候,一个大家庭,老人没有开口主张的份,只能够是接受子女的安排,甚至是忍受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。老人爱子女,最担心自己成为子女的累赘。
当老人习惯了什么都顺着子女,那么老人的话语权,就越来越少。
02
老人在家里很是压抑,出门了,遇到熟人,倾诉几句,就产生了“共鸣”,信任感就来了。
人无法一直装聋作哑,总要寻找说话的机会,要找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群体,倾诉一番。
一些老人,在家里压抑了很久,然后就出门去。此时,多半会遇到同小区的大爷大妈,大家一聊天,就纷纷说起自己的家务事,都把在家的压抑感,一股脑地掏出来。
是的,老人们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,彼此都感同身受。
当然,针对老人的一些情感问题,一些商家,也是一清二楚的,也会充分利用起来。
以我的老邻居刘大爷为例。
刘大爷自从老伴过世后,就从乡下搬到城里,和儿子儿媳住一起。
大爷是农人,闲不住。就想办法让自己忙起来,也无非是捡废品,在门口找一个箱子,加入泥土,种几根葱。
大爷的做法,被小区物业批评了很多回,大爷的儿子也因此听了很多闲话。
大爷捡回来的废品,让家里臭哄哄。儿媳对此,骂了无数次。
大爷带着委屈,和其他的大爷大妈倾诉。发现几个从农村来的老人,都是这样。这样一来,大家就找到了情感的“团队”。
跟着这个团队,刘大爷就常常去附近参与领鸡蛋、做按摩的活动。
一开始是免费,后来大家混熟了,商家就卖按摩仪之类的东西给老人。
刘大爷把为数不多的存款花掉了。儿子严厉批评。
刘大爷来一句:“你就是知道批评,责怪。还不如按摩店的小刘,他还常常给我洗脚,常常询问我的身体状况......”
不得不说,一些老人在外头,得到小恩小惠,就把外人当成亲人。弄不好,还愿意把房子送给外人。
03
在心理学上,有一个“人际弱关系”的理论。
也就是说,非常熟悉的人,知根知底,反而彼此瞧不顺眼。毕竟,人的瑕疵都被看到了,矛盾也在累积。
那些半生半熟的人,聊起来会共鸣,彼此信任度很高。这样的关系,非常好用。
老人对外人深信不疑,就是“人际弱关系”在起作用。老人对子女不信任,各种讨厌,就是因为熟悉度太高。
从儿女的角度看,老人很讨厌,也是因为看老人太多,平时的不愉快也计较太多。
如果要调整老人和子女的关系,也让老人对外人少一些信任,多一些理智,那么就要做到三点。
第一,给老人充分表达的机会,子女多一些倾听的耐心。也许老人说的,子女不认可,但是没有必要反驳。老人在家倾诉了,在外就自然少倾诉。
第二,和老人保持一定的距离,有条件的话,不要住在一起。哪怕是给老人在附近租一间房子,也行。彼此的习惯,就不会交集,吵产生冲突了。
第三,有必要提升老人对新社会的认知。学会和商人打交道,避免不必要的损失。老年人群处的时候,应该知道,多数人都是表面同情,到了掏钱的时候,就冷漠了。
子女们,老人里外不分,这是把人情世故搞反了,不加以调整,家丑都会泄露,老人也容易被欺骗,家里的内耗越来越多。关系调整,很有必要。
04
《诗经》有云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对家中老人,需要反哺,毕竟他们曾经养大了我们。
反哺不仅仅是给老人吃好喝好,有地方住,还要多观察老人的一举一动,理解老人的心理变化。
多从家庭内部寻找“关系变坏”的原因,老人和子女两方面改变,总是会好起来的。
子女多一点耐心,听懂老人的心声;老人多一些学习,跟上时代的节奏。
亲情是与生俱来的,也是需要后天养护的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